「醫師,吃抗憂鬱藥可以解決我老闆和同事們的態度嗎?」
「醫師,家族治療可以把我老公變的溫柔又體貼嗎?」
「醫師,心理治療可以改善我婆婆的觀念和行為嗎?」
「如果都不行,我來這裡做甚麼呢?」
林小姐婚後過的並不開心,「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童話故事的結局並沒有實現,而是承擔更多的角色責任,面對更多的壓力,這一兩年逐漸出現失眠、胸悶、頭痛等這些常見的身心症狀,低落的情緒與容易生氣也在這半年變得更難以控制,這些情緒表現也開始影響到她在工作與家庭的角色,面對婆婆再也裝不出笑臉了、工作上也變的易怒不耐煩、跟先生也常吵架、性趣缺缺,夫妻感情變的疏離。
來就診時林小姐已經準備辭職,甚至出現想離婚的念頭,想到這裡她就覺得自己又失敗、又孤單,過去覺得自己絕不會有的自殺念頭竟然悄悄地佔據了心頭。她急著想解決全部的困擾,想要醫師提供解決每件事情的對策,帶著滿滿的期待來,又發現好像醫師也不能幫她圓滿地解決這些生活的壓力事件,又生氣又失望。
在醫師的「哄騙」之下,她帶著疑惑的心情接受了先吃一陣子藥物,之後再安排個別心理諮商的提議,她並不是相信醫師,因為這位醫師也不是鼎鼎有名的大名醫大教授,只是因為她真的沒有選擇了。一個月過去後,她的情緒變的平穩許多,可以有笑容了,辭呈沒有送出去,本來急著逃離的職場變成她稍稍可以喘息的避風港,面對婆婆的觀念依然無法認同,但是情緒卻平靜許多。在漫長地心理諮商後,她看到了原來那些負面情緒是源自於自己的想法,而那些很直覺的負面想法竟然控制了她的情緒。先生的壞習慣依舊、婆婆的觀念仍然不變,但是因為對自己的內在有更多的了解,她不再陷在那憤怒與無力的情緒裡了。
「我去年把周年慶的一半額度花在心理諮商上,雖然帶來的立即快樂強度不如購物治療,不過效果持久多了,不知道這裡有沒有滿千送百的活動...?」
針對她的期待,醫師又再一次讓她失望了。
【噹噹噹,聽完了故事,來上個課吧!!】
就像被熱鍋子燙到時我們會很直覺地想要將手抽離,若是感覺到許多的不快樂來自周邊的人、事、物時,我們也會急著想要逃離這樣的環境,因此會不斷地思考要不要離職、要不要分手、要不要離開這群人...,但是,這些人生中重要的人事物往往又不是那麼地容易脫手,甚至,離職後有可能會產生另外經濟上與找工作的壓力,分手後的下一段感情,又會遇到一樣的問題;於是,我們就被困在痛苦的死胡同中,放開也不是,拿著也痛苦。
我們的情緒,往往不是直接來自於外在事件,而是源自於我們怎麼去詮釋所聽到、看到、感受到的,我們內心的解讀會決定我們之後會有怎樣的情緒,透過撫平過去的傷痛,學習更有彈性的思考,可以幫助我們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中止這想法>情緒>行為表現的惡性循環,甚至扭轉成充滿希望的善循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