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知識】容易緊張就是焦慮症嗎?  

容易緊張就是焦慮症嗎?    心悠活診所陳介仁醫師

 

    緊張,是很多人都有的經驗。待會要上台表演、明天要考試、怕被老師點到…等,都是常見的情形。那,這有問題嗎?

   

    在討論這個主題前,我們必須先把一些名詞搞清楚。何謂「緊張」?何謂「恐懼(擔心、害怕)」?武斷地做個分別,「恐懼」是一個主觀的感受,而「緊張」是擔心害怕底下的身心反應。緊張的表現有很多,情緒煩躁、坐立不安、警醒度增加、心跳加速、手抖、冒汗…等都是常見的反應,另外有些人是以心悸、腹痛、頭痛的方式呈現。

   

    相信有人有在診間被醫師告知有「焦慮體質」的經驗,其實筆者本身就常這樣跟病人說。在精神科,並沒有「焦慮體質」這樣的一個診斷,這是一群現象的集合,比較好溝通的方式而已。相信各位的身邊一定有一個這樣的人(或者您本人),急性子、搞操煩(台語)、吃飯很快、約會提早半小時到或要求完美。這類型的人通常都比較害怕失去控制也通常比較會有緊張的反應,這類型的人我們稱他有「焦慮體質」。1950年代心臟科醫師Meyer FriedmanRay Rosenman發現,「為什麼腸胃科、胸腔科候診室裡的沙發椅,可不像心臟科一樣椅墊和座臂經常破損。」,讓他開始懷疑心臟科病患是不是有什麼特性,總是坐立不安。由此進行研究進而發展出A型及B型人格理論(Type A and Type B personality theory)。有人說A型人格(不是血型的AB)的人普遍都有「焦慮體質」,且比較容易產生焦慮症。1

 

    筆者曾在台大醫院精神部暨睡眠疾患中心受訓,授業恩師陳錫中醫師(師承李宇宙教授)曾比喻交感神經就像油門,而副交感神經就像剎車。當我們遇到危急關頭或壓力時,交感神經就會活化,讓我們有足夠的力量備戰或逃跑;當處於安全狀態時,副交感神經就會作動,讓身體放鬆獲得充分的休息。如果一台車用久了,或不當使用(惡操),難免會出現油門卡住(長時間處於備戰狀態)或煞車皮鬆脫(無法放鬆),這樣的交感、副交感失序,就是耳熟能詳的「自律神經失調」。由於自律神經是掌控全身的,所以當自律神經失調時,很多症狀都可能會發生。頭暈、頭痛、肌肉緊繃、呼吸困難、心悸、胃腸不適、大小便困難、手腳麻木…等(反之不然,如若有呼吸困難應該先找出較危及或致命的原因優先處置,自律神經失調只是可能的原因之一而已)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到處充滿競爭。小孩從小就要補習,就怕輸在起跑點;薪水這麼低,物價這麼高…。長期處在高壓環境下,就算沒有焦慮體質的人,也可能存在緊張而不自覺。這些不見得有上述的緊張反應,大多會表現出肌肉緊繃、食慾不振、煩躁易怒覺得煩以及失眠…反應。這些病患來倒診間通常主訴是睡不好、頭痛或肌肉痠痛,醫師詢問是否會緊張焦慮,患者通常略顯無奈的回答沒特別感覺緊張。可是透過心律變異分析檢查儀(HRV test),卻發現很多都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自律神經失調)。如果長期壓力無法解除又無法適度放鬆的話,可能導致緊張的能量耗盡,進而變成憂鬱。

   

    那緊張焦慮到底要不要治療呢?其實有一個簡單判斷的準則,那就是有沒有「造成自己或家人生活上的痛苦」或者「社會職業功能的損害(包含學生無法好好上課)」。如果符合上述二者之一,建議就要就醫,了解嚴重程度,並和醫師討論治療方向。治療可以選擇用藥物,一般來說目前治療焦慮的藥物普遍效果顯著,根據不同程度的焦慮使用不一樣的藥物,預後也視焦慮疾病種類而不同,我們會有另外一篇專論來介紹焦慮藥物的治療。相對比較輕症或是不適合服藥的患者(如孕婦或幼童),可以使用非藥物的方式,如放鬆技巧或社交技巧的改變(其實就是廣義的心理治療)

 

    「放鬆」是認知行為心理治療中(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或稱CBT)很常被運用的一種技巧。通常針對失眠及焦慮症患者都有一定程度的效果。目前主流的放鬆技法有三種,第一為「腹式呼吸」,中國功夫稱之為吐納。腹式呼吸可以藉由橫膈膜的運動來活化副交感神經,達到「剎車」的效果。實證醫學上發現,有練腹式呼吸的人相較於沒練的人,在HRV test中副交感神經功能有顯著增加。第二是漸進式肌肉放鬆法(progressive muscle relaxation),最後是自主放鬆法(autogenic relaxation)。以上放鬆法若有機會會在認知行為心理治療的文章中再詳細做介紹。關於這些技法的內容、原理以及教學影片只要google一下就會有一大堆資料,請自行享用。順帶一提,太極跟瑜珈若能持久練習也能達到很好的放鬆效果,而且這都是有醫學證明的喔。

 

    放鬆若能搭配其他CBT的技巧甚至做到認知改變的程度,效果會相當顯著而且持久。CBT的優點是沒有藥物副作用,治療效果較持久;缺點是效果相當慢,需要數月的學習與養成,而且心理治療的費用較高。

 

    緊張就是焦慮症嗎?我想答案就很清楚了。緊張有可能是正常的生理反應,也有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若嚴重影響到生活品質或工作能力,那就可能達到焦慮症的程度了。焦慮症的恐懼是不理性的,是不合常理的。當然焦慮症是一群疾病的統稱,恐慌症、社交畏懼(恐懼)症、強迫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廣泛性焦慮症…等,都是常見的焦慮症。焦慮影響的層面很廣,工作表現、生活態度、睡眠品質甚至性功能方面都會有影響。若您或您的親友有這方面的困擾或疑問,可以找附近的精神科(身心科)診所諮詢。

 

1. 在精神科另外有描述到ABC三群(cluster)人格疾患(personality disorder)A/B(type)人格特質只是一種傾向,而ABC三群(cluster)是已經到達失序的程度,且兩者在分類方式上是完全不一樣的。

 

 

小記:

    筆者在澎湖的時候遇到一位廣泛性焦慮症的病患,看診過程中,患者不斷強調自己沒有緊張,是「驚」。但是詢問詳細內容後,他所謂的「驚」並非恐懼的意思,而比較類似緊張的反應。我也不堅持文字上的意思,用他的語言跟他溝通,收到不錯的效果。雖說醫師有衛教的責任,但若當天跟他強調那是「緊張」不是「驚」我想他一定覺得我沒「醫德」。治療的信任關係非常重要,身心科尤是,所以各位來診間諮詢的衣食父母們,不要太苛求醫師的每句話都要引經據典,是最新最正確的醫療資訊,首先找到雙方的溝通頻道,才是最佳的就醫方式!

 

 

參考資料

學習認知行為治療-實例指引,陳錫中、張立人

WIKIPEDIA, Type A and Type B personality theory

WIKIPEDIA, Meyer Friedman

AE —人格特性與心血管疾病, 林宜平

 

arrow
arrow

    心悠活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