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知識】暴食與厭食selfimage

暴食與厭食                心悠活診所陳介仁醫師

   「最近我胃口非常好,吃不停,我一定是得了暴食症!」「他這一陣子都悶悶不樂,不太吃東西,他是不是得了厭食症?」厭食症、暴食症,大家朗朗上口的兩個名詞,其實這兩個疾病可是有很嚴格的定義。

    驅力(drive)指的就是飲食、睡眠、性這三樣原始的能力。許多的身體或心理狀況都會影響這三方面。有時心情愉快胃口比較好、有時憂心忡忡就吃不下飯。短時間內的食慾好壞,都比較偏向正常的生理現象,但若長期胃口大開或者長期食慾不振就要注意背後可能有原因(癌症、腦瘤、腸胃道疾病或愛滋病)。在精神科,長期食慾不佳或體重減輕比較常見的是憂鬱引起的,可能會持續半年到一年。

    厭食症的全名是「心因性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其實心因性厭食症並非討厭「食物」本身或沒有食慾,心因性厭食症的基本特質是拒絕維持最低正常體重,強烈害怕體重增加,及針對自己身材及體型大小有顯著的知覺障礙。白話來說,就是別人都覺得很瘦了,她還是覺得自己太胖。心因性厭食症患者的自尊心受其身材影響極深,認為體重下降是了不起的成就也是極度自律的表徵,而體重增加則被當作無法接受的自我控制失敗,甚至覺得在別人面前吃東西是很可恥的行為。

    心因性厭食症平均初發年齡為17歲,初發很少發生在40歲以後。發病者九成以上都是女性。青春期晚期及成年人早期的女性盛行率為0.5%-1%。患者普遍BMI都小於17.5kg/m2(參考值),而且開始行經的女性病人會發生無月經症(amenorrhea)。心因性厭食症可分為兩種亞型。第一種為「禁食型」,其讓體重下降的方式是透過節食、禁食、過度運動…等。另外一種為「暴食/清除型」,這一型的病患也可能出現暴食的行為,其讓體重下降的方式為催吐、過度使用瀉劑、利尿劑、灌腸來清除食物。

    心因性暴食症(Bulimia Nervosa)的基本特質是暴食為避免體重增加的不當補償方式。暴食的定義是在一段獨立時間內(通常少於兩小時)吃下絕對比大多數人在一般情境下所能吃的食物量。整天不停的吃少量的食物或整天都胃口很好並不算是暴食。暴食通常被視為是一種衝動的行為,暴食症的患者在暴食完之後常出現自我輕視、責備及心情憂鬱。又因為擔心體重增加,立即的補償就是催吐。其他的補償方式,例如:禁食一日或數日、過度運動或不當使用瀉藥、利尿劑、灌腸…等。

    心因性暴食症通常在青春期晚期或成年早期開始。青少年或年輕成人女性的盛行率約1%-3%(比心因性厭食症高)。與心因性厭食症相同,男性患者的發生率只有女性的十分之一。

   心因性厭食症及心因性暴食症共同的基本特質就是對自己體重及身材有知覺障礙。心因性厭食症的「暴食/清除型」怎麼跟心因性暴食症做區分呢?如果符合前者的診斷則應診斷「心因性厭食症,暴食/清除型」,不應再給心因性暴食症的診斷(因為心因性厭食症的診斷準則較嚴格)。若體重已經正常或月經已經規則化,則診斷為心因性暴食症。

   不論厭食或暴食,長期下來都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而且背後通常都會有其心理因素在內。若您或您的朋友有這方面困擾,建議可以找醫師談談,找出背後的原因。

 參考資料

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統計,孔繁鐘編譯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悠活診所 的頭像
    心悠活診所

    心悠活診所.台南市健保 身心科/精神科診所

    心悠活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