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診所】作夢與失眠  

作夢與失眠            心悠活診所 陳介仁醫師

 

    失眠有很多形式,入睡困難是最常見的一種。此外也有很多失眠患者抱怨「我整晚都在作夢,都沒有睡」,筆者認為這樣的失眠相對不容易治療。

 

    整晚都在作夢,就睡眠醫學上是不太可能的,一個完整的睡眠中,只有四分之一的時間在做夢(REM)。有兩種情形可能會讓病患有這樣的感受。第一種是從痛苦、掙扎的夢境中醒來,這樣的驚醒往往讓人覺得很累,把這樣的感覺怪罪在「作夢」。此外雖然我們做了一個很長的夢,但實際作夢的時間是相當短的(黃粱一夢的故事),但是民眾會誤認為整晚都在作夢。

 

    第二種情形在長輩比較常見,就是整晚都淺眠,不是真的作夢。睡眠分為N1(第一期睡眠)N2(第二期睡眠)N3(深層睡眠、或稱第三及第四期睡眠)REM(快速動眼期,作夢的時期)。所謂的淺眠就是N1N2。睡眠生理顯示,在淺層睡眠時,身體對外界的刺激保有一定程度的連結,所以常有病患會說「誰在講話、誰的腳步聲、甚至連外面變壓器的高頻聲音都聽得一清二楚」。在淺層睡眠中,我們很容易會把外界的資訊變成一些影像或劇情,民眾認為這也是夢(筆者認為也沒錯,這只是民間定義跟醫學定義的問題,筆者認為醫師的工作就是把民眾的話正確轉成醫療的語言,找到正確的治療方式,再轉成民眾的語言來回饋),但醫師要有能力區別這跟真的夢之間的差別,因為機轉不一樣,治療方式也不一樣。

 

    治療方面,針對的一種惡夢中驚醒或對做夢有誤解的民眾,衛教不失為好方法之一。「作夢」其實是身體的自然生理現象,有處理情緒與維持記憶的功能,民眾瞭解後對作夢比較不會有嫌惡的感覺。除此之外,透過對惡夢的關心來了解病患最近遭受到的壓力與情緒變化,做適度的處理,也能改善這一類型的失眠。最後,精神科的處方中有藥物能減少REM,也就是減少做夢時間的藥物,但這方面的藥物也有副作用,是否要因為單純多夢而服藥,一定要跟醫師事先溝通好,徹底了解病因,分析利弊之後再做決定。

 

    那整晚淺眠怎麼辦?先來談藥物的部分,有些病患會因為淺眠而服用安眠藥,但是單純服用安眠藥往往效果不佳而劑量愈吃愈高或種類愈吃愈多。鎮靜安眠藥在實證上都是引導入睡或增加睡眠長度,很遺憾的,這一類的藥物無法增加睡眠深度,相反的會減少深層睡眠的時間、增加淺睡的時間。有一些抗憂鬱劑是可以增加深層睡眠的,但是抗憂鬱劑用來治療單純失眠(淺眠)健保是不給付的,身體所要承受的副作用也太多。非藥物的部分,如果人體累積的「睡債」夠多,深層睡眠就會增加(註:並非「疲勞」就是「睡債」)。累積睡債最天然的方法就是「有氧運動」。每天黃昏連續30分鐘的低度有氧運動(慢跑或快走,要到稍微有點喘的程度),若能持續數周到數月,睡眠品質會大大改善。

 

    除了有氧運動外,正確的睡眠衛生也很重要。許多人睡眠衛教聽很多,但都表示「操作困難」或無法持續,所以睡眠改善相當有限,甚至沒效!睡眠衛教是死的,但每個人的生活模式都是不相同的,建議跟您的醫師一起討論,設計出一套屬於自己的睡眠衛生跟運動模式,後持之以恆,一定可以擺脫失眠的困擾。

 

 

參考文獻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LEEP MEDICINE fifth edition

  

 

arrow
arrow

    心悠活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